垃圾分类中的拾荒者困境

垃圾分类中的拾荒者困境

  01

  拾荒者存在的必要性

  内容来源于零点有数《拾荒者报告》生活垃圾处理是套复杂的体系,涉及到居民、社区、政府环卫部门、回收点、再生加工行业等多个主体,从垃圾产生到丢弃、收集运输、 回收可利用资源,最终进行填埋、焚烧等处理。除了上述生活垃圾“正规”处理体系外,城市里还存 在“拾荒者”这一特殊群体,他们自己拾捡垃圾或者以收购方式回收垃圾中的可 利用资源(对应垃圾分类中的“可回收物”),再售卖给回收点或者资源再生中心等相关机构,以此谋生。拾荒者在城市垃圾分类到再生资源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, 在尚未强制分类的时代,拾荒者实际上代替消费者为垃圾分类、代替城市垃圾处理机构对可回收物资源化处理。如以北京为例,相关数据显示,90%的城市垃圾“废品”是通过拾荒者被重新回收利用。如果没有拾荒者的介入,每年将会有百万吨的可再利用的废品得不到回收造成资源浪费。保守估计全国各地拾荒者数量超过1000万,年可回收资源估算为6000~7000万吨。拾荒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:

  专职拾荒者,年龄集中在40~60岁,从事捡拾垃圾、上门回收等工作,文化程度低,个体行动,相互多为同乡。

  兼职拾荒者,组成复杂,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拾荒工作,打零工的进城务工人员,社区退休人员,街道保洁人员等等。

  回收点拾荒人员,在回收点工作,买取居民或者其他拾荒者的可回收物进行分类、打包出售。

  02

  施行垃圾分类对拾荒者的影响

  2019年6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《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》,随后上海市率先颁布了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全面展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,今年5月1日,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开始实施。目前全国地级及以上的46所城市开始进行垃圾分类,并且开始推行“两网融合”行动。

  拾荒者在“两网”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中都分别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垃圾分类前

  垃圾分类后

  随着强制垃圾分类制度的逐步推行,如上图示,必会与拾荒者(非正规处理体系)产生张力甚至冲突,严重影响到“非正规废品回收体系”原有的正常运转,诱发因拾荒者社会功能的中断导致的诸多不可预期的问题,进而阻碍垃圾治理循环经济工作的向前推进。

  专职捡拾者受影响最大,一方面受垃圾分类专有的可回收物的单独收集,使捡拾的效率更高,带来收入的增加;另一方面,在一些社区有监督员对垃圾箱看管,实行定时投放,其他时间垃圾箱是封锁状态,导致拾荒者没有机会捡拾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,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,捡拾类的拾荒者的“货源”将大幅度减少,收入随之减少,最终失业。

  回收类和兼职类的拾荒者受影响不明显,回收类的拾荒者由于具有价格上的优势,消费者更愿意将高价值的回收物卖给他们而非进入垃圾管理系统,所以垃圾分类对其影响不大,而兼职类拾荒者本来就有收入来源,并不会有事业

  03

  国外垃圾分类后如何解决拾荒者的就业问题

  巴西以“赛普利”为中心的拾荒者合作社模式,一种由中间机构主导的废弃物回收管理模式。基于巴西大城市失业问题严重、 存在大量拾者这一现状,“赛普利”采取了拾荒者合作社的运作模式,由政府提供免费场地,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, 企业提供垃圾分类培训。市政环卫部门无偿地把收集来的干垃圾运送到合作社,由拾荒者在合作社的回收场流水线上将各种干垃圾分门别类、压缩打包,然 后按类别卖给在合作社登记的不同的回收厂家。

  观察君按: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还处于起步阶段,远没有达到专业化、市场化、规范化,传统拾荒者参与的“非正规回收—再生行业收购”体系链条还未破裂,且政府部门对拾荒者行为处于默认状态,没有支持帮助也没有取缔禁止,所以拾荒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存在,作为生活垃圾管理和回收再生体系中的结点,继续推动垃圾资源化。

  但伴随“两网融合”的逐步推进,城市环卫系统势必会与再生循环系统相结合,为规范整个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产业链,再生企业进项税的要求,传统的拾荒者回收体系会被正规的垃圾处理站取代,届时,面对大量的流动人员,我们可以参考巴西“塞普利”模式,将拾荒者参与到正规的垃圾管理体系中,切勿“一刀切”的取缔或者遣返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